是藥三分毒?用之適度就可以救命延年的毒性中藥

坊間常說「是藥三分毒」,部分毒性中藥如果用之不當亦有可能出現中毒反應,所以必需經炮製或在特定的中藥配伍下方能使用,只要設合體質而又用之適當,毒性中藥的效果可以立竿見影。

大眾普遍都知道西藥對人體有副作用,例如服用部分西藥後會出現疲倦、嗜睡、肌肉乏力等。而大部分中藥雖然為原為食材,例如生薑、荷葉、懷山等等,對人體的副作用較少,但如果此類平和的中藥用之不當,例如服用了與自身體質有矛盾的藥材,亦有機會帶來副反應,在中醫稱為「藥毒」,或是「毒性中藥」,坊間就有「是藥三分毒」的說法,提醒大家不要胡亂服藥。

甚麼是毒性中藥?

中藥有毒的概念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

廣義的毒性中藥指一切中藥或中藥的偏性。中藥材的性味各有特點,其自身的偏性在一定劑量下對人體會產生一定的毒性作用。例如金銀花性寒,具有解毒退熱的功效,但過量服用,或是寒性體質的人士服用後則可能導致腹瀉、四肢痠軟等毒副作用。

狹義義的毒性中藥指進入人體後能損害機體的組織器官、擾亂或破壞機體正常生理功能,使機體產生病理變化甚至危及生命的中藥。例如過量服用烏頭類中藥可能導致中毒甚至死亡[1]

常見的屬於狹義的毒性中藥有:

生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未經炮製的子根[2] 。中醫常用經過炮製的附子來治療體質屬陽虛寒凝的患者,例如由於陽虛導致的風濕痹痛、神經痛等疾病,但其根部含有多種毒性生物鹼,攝入過量可能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白附子:為天南星科獨角蓮的塊莖,又稱為禹白附,現代常用以解毒散結,祛風化痰,但生用毒性大,需要經硫黃熏製曬乾、或用白礬、生薑製後方能內服[2]

巴豆:常用作瀉下通便、祛除積滯,但含有毒性成分,內服少量即可引起口腔、咽喉、胃部灼熱感及嘔吐,腹瀉,嚴重者可致腸壁壞死、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死亡。而外用巴豆油有機會刺激皮膚,產生紅腫、水泡、糜爛等,甚至引起壞死[2]

芒硝:常用作軟堅散結、瀉下通便,雖然有小毒,但經過風化乾燥製成玄明粉後毒性將大大降低[2]

如何降低中藥毒性、避免出現中毒反應

要降低中藥毒性,主要過炮製及藥物配伍去處理,以減少其毒性生物鹼的含量,以及減低可能出現中毒反應的風險。

毒性中藥往往需要經過炮製及藥物配伍,來減輕毒性。炮製是中藥傳統的加工處理方法,通過炮製可以改變中藥的性味、功效,並能減低或消除毒性;而藥物的配伍是指將兩種或多種中藥材合理配伍在一起使用,以提高療效、減低毒性和緩和性味。嚴格遵從醫師的醫囑,根據醫師指示的劑量和時段服藥亦非常重要。

炮製,是中藥傳統的加工處理方法,通過炮製可以改變中藥的性味、功效,並能減低或消除毒性。以上文引述的附子為例,常用的炮製方法包括鹽炒、姜製、酒蒸、煅製等。

而藥物的配伍是指將兩種或多種中藥材合理配伍在一起使用,以提高療效、減低毒性和緩和性味。常用以調和諸藥的中藥:甘草,就是一例。

另外,嚴格遵從醫師的醫囑服藥亦非常重要,例如患者要按醫師處方的劑量和時段服藥,不可以自行加大藥物劑量,或是將兩日份的中藥濃縮在一天內服完等等。需要炮製的中藥材應在正規藥店購買,或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炮製。服藥後亦應注意觀察自身的不良反應,若出現不適,應及時停藥並諮詢醫師。

以毒攻毒?用之適度就可以救命延年的毒性中藥

雖然上述中藥含有毒性,但經過炮製及配伍、以及調整劑量後,中毒的風險將會大大降低,而如果醫師能夠掌握患者體質,拿捏好用藥的分寸與尺度,毒性中藥的療效將會立竿見影。

例如中醫常用以回陽救逆的附子,就在經典方劑四逆湯中被作為君藥使用。四逆湯由生附子、乾薑和炙甘草組成,針對體質屬於心腎陽虛、寒厥的患者有救命延年的作用,例如常見表現有四肢冰冷,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腹痛瀉,脈微細等。現代醫學方面,四逆湯常用於治療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某些急性疾病伴隨吐瀉過多、大汗而見休克等病症,體質於屬陽衰陰盛的患者。針對以上陽氣虛極而陰寒極盛的危急情況,需要用大辛大熱的附子方能溫壯元陽、破散陰寒,加上附子歸心經和腎經,在中醫理論中,腎陽為人體先天的陽氣,是生命的本原,也是後天各個臟腑能正常運作、生長的原動力。所以溫補腎陽的附子就被作為君藥應用。

而部分患者由於陰寒之氣太盛,飲入大辛大熱的四逆湯時可能會出現嘔吐等「格拒」表現,情況就像往冰凍的玻璃杯倒入熱燙的滾水,劇烈的溫度差容易導致杯身破裂,而人體五臟六腑在服用中藥後的反應會更為複雜,但只要透過將中藥藥液放涼後服用,就能有效避免這種「格拒」表現,在中醫稱為「冷服」。另外,當患者手足轉溫,寒厥的表現得到改善後,就可以更改處方,以防大辛大熱的中藥太過,同時亦避免久服附子而出現中毒反應。

上文引述的芒硝也是臨床上的不時會用到的中藥,根據藥典,經炮製後的芒硝毒性較小,而事實上,芒硝在《神農本草經》中被歸類為玉石部的上品,對其有「滌去畜結飲食,推陳致新,除邪氣。煉之如膏,久服輕身[3]」的描述,可知芒硝一藥假如用之適度,切合體質的話,反而有輕身延年的作用。經典方劑大承氣湯就是使用了芒硝作為臣藥,以軟化燥屎,從而起到通便瀉下的作用。此外,芒硝亦能清火消腫,現代應用以治療肝癌、甲狀腺癌、乳癌等頑疾,有消瘤的功效[2,4,5]

由於芒硝有瀉下通便的作用,部分患者服藥後可能會出現腹瀉的情況,如果腹瀉次數增加,則應暫停服藥,或是間隔服藥,並要注意補充水分,以免身體出現脫水情況。有需要的話中醫亦會選擇外用芒硝,常見的外用藥膏西瓜霜就是由芒硝和西瓜皮製成的。西瓜霜味甘性涼,外用以治療口腔潰瘍、牙齦炎、皮膚損傷、疱疹等,有助清熱瀉火,促進傷口癒合。但要注意使用時需遵循醫師指示,避免過量使用。

常見問題一: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可以服用毒性中藥嗎?

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應該謹慎使用毒性中藥,因為它們可能對肝臟和腎臟有毒性影響,比如常見的附子、何首烏等,可能會給肝臟和腎臟帶來負擔。此外,如果肝腎功能異常,可能會影響中草藥在體內的代謝和排泄,增加藥物在體內的濃度,提高不良反應的風險。因此,患有肝腎功能異常的人士應該清楚告知中醫師,由中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中草藥。

一般情況下,如果病情不嚴重,可以考慮使用低毒性的中草藥,比如山藥、生薑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材。與西藥相比,這些藥物更加對肝腎的負擔較低,可以放心使用。此外,應該注意控制用藥的劑量和使用的時間。臨床上建議處方的劑量宜少,或者隔日使用藥物,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如果可能的話,每隔3-6個月檢查一次肝酵素、腎功能等指標,以幫助判斷是否可以繼續使用中草藥。

常見問題二:內服中藥後出現腹瀉的情況是中藥幫助身體排毒的正常表現嗎?還是屬於中毒反應?

坊間不少涼茶、草本茶都聲稱有通便排毒的功效,令大眾普遍認為中藥的目的就是要透過通便來排清毒素。但其實中醫用藥要針對病人體質,如果患者原本屬於脾胃虛弱,容易腹瀉、腹涼的話,服用健脾護胃的中藥較少機會會造成腹瀉。

而內服中藥後出現腹瀉現象的患者,則多見是痰飲水濕偏盛,或是平素有瘀血積聚,肌膚甲錯、便秘的患者,中醫會透過通利大、小二便,從而將體內的痰濕、瘀血之邪排出體外,所以此類體質的患者服藥後見有輕瀉的表現是正常的,臨床上患者服藥後有機會出現約一日1-2次的軟便或水樣便,但這種腸胃反應很多時都是短暫性的。如果服藥後排便狀況如常,代表腸胃功能良好;如果排便次數明顯增多,而且伴見腹痛等表現,則代表腸胃對中藥較為敏感,這種情況建議將中藥間隔服用,例如一日份量的中藥分兩日服用,或是隔日服用一劑中藥等,都有助緩和中藥對腸胃的刺激。如有疑惑的患者建議可在覆診的時候向醫師交代藥後的腸胃狀況,方便醫師調整藥方劑量。

而如果藥後不單純出現腸胃症狀(例如噁心、腹瀉等),更伴隨神經系統症狀,例如頭暈、神昏;心血管系統症狀,例如心悸、血壓升高或降低、手足冰冷;呼吸系統症狀,如呼吸困難;或皮膚症狀,例如泛紅、皮疹痕癢等,都有機會屬於中藥中毒表現,此時應即時停藥並向醫師查詢。

常見問題三:懷孕及哺乳期間可以服用毒性中藥嗎?

懷孕期間應極度謹慎服用毒性中藥。因為毒性藥物可能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包括發育異常、免疫系統問題等。在孕期內,服用毒性中藥的具體毒性作用及程度因藥而異,可能導致流產、早產、胎兒畸形、新生兒死亡等嚴重後果,所以中醫師在孕期內的處方用藥多以安胎為主,甚少選用毒性中藥。

而在哺乳期間服藥的限制比懷孕期間少,如果有嚴格注意服藥的時間,加上體質狀況是有需要的話,是可以適度使用毒性中藥的,臨床上多建議媽媽患者在哺乳之後,或是哺乳前至少2小時服用中藥,以防中藥的藥性經過母乳傳給嬰幼兒。例如部分婦女產後畏寒明顯,伴見惡露不止,甚至有血崩的表現,屬於氣血大虛,無法固攝血液的陽虛體質,此時有機會需要使用製附子此類溫固元陽的中藥,方能改善母體的體質,否則媽媽可能會因為氣血不足而根本無法「上奶」哺乳。而服用毒性中藥時只要注意服藥和哺乳的時間分隔開,加上經過醫師的判斷用藥,可以毋須擔心中藥毒性會透過哺乳而影響到新生兒。

如有其他疑問或想獲取一對一的健康資訊,歡迎透過信箱功能查詢。按這裏了解 信箱的使用方法及回覆情報

參考資料

[1] Chan YT, Wang N, Feng Y. The toxicology and detoxification of Aconitum: traditional and modern views. Chin Med. 2021 Jul 27;16(1):6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

[3] 《神農本草經》原文網址: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0407

[4] Tao L, Fu J, Wang F, Song Y, Li Y, Zhang J, Wang Z. The application of mirabilit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chemical constituents, processing methods, pharmacology, toxicology and clinical research. Front Pharmacol. 2024 Jan 4;14:1293097.

[5] Ma Chuanqi, Zhou Yongxue. Analysis on the Efficiency and Application of Glauber’s Salt Based on the Clinical Case. Frontiers in 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2023. Vol. 5, Issue 12: 130-135

error: 文章內容受保護中~Content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