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太熱無胃口?3步預防夏日脾胃病

七月至九月炎熱潮濕,在中醫學中這段時期的天氣特點為:「長夏多濕」,暑濕問題最易對人體的脾胃產生不良影響。本文推介簡單3步預防夏日脾胃病,解答夏日消暑飲食的相關健康問題。

夏天是一個炎熱潮濕的季節,這種天氣容易給我們的脾胃帶來負擔和困擾。中醫學認為,夏季脾胃病多與暑熱和濕氣有關。因此,我們需要特別注意保護和調理脾胃,以預防夏日脾胃病的發生。

在中醫學中,有一個與夏季天氣相關的概念叫做「長夏多濕」。長夏指的是夏季的後半段,通常是七月、八月和九月的時間範圍。這段時間的氣候特點是高溫潮濕,空氣中的濕度較大,降雨量也較多。而根據中醫理論,古籍《黃帝內經》指「脾主長夏[1]」,長夏多濕的氣候特別容易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這是因為濕氣具有黏滯、凝聚的性質,容易阻滯氣機運行,影響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導致脾胃虛弱。長期暴露在濕濕潤的環境中,人體容易受到濕邪的侵襲,出現一系列與濕氣相關的不適症狀。

夏日常見的脾胃症狀

食欲不振:夏季天氣炎熱潮濕,容易使人食欲不振,在中醫稱為「脘悶」、「納呆」等。暑熱和濕氣容易損傷脾胃功能,導致食欲減退,特別是熱食更容易使人避之則吉。加上夏季「濕濁」的影響,亦常伴隨口苦、口舌黏膩、舌苔厚的表現,更進一步影響人的口味,令胃口打折扣。

脹氣和消化不良:夏季的暑熱和濕氣容易導致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下降。中醫學中脾胃的正常功能為:對人體營養有正面作用的脾氣應當上升,而污濁的胃氣應該下降至腸道,最後以糞便或排氣的形式排出人體體外。但如果脾胃受濕濁邪氣阻滯,這樣就容易出現「胃氣上逆」的問題:脹氣噯氣、心下脹滿、胃酸倒流、腸鳴等,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

便秘或腹瀉:夏季脾胃虛弱還可能導致糞便異常。如果體質偏燥熱的人,可能會出現便秘的情況,大便粒狀、乾燥難排;如果體質偏寒濕的人,則可能會出現大便黏溏,甚至腹瀉的症狀。

疲勞乏力:夏季高溫潮濕,容易使人感到疲勞乏力。中醫認為,脾胃主管提供能量給全身,當脾胃功能受損時,會影響營養的吸收和供應,進而導致疲勞和乏力感。同時,濕濁特性黏滯而重濁,容易令人感覺周身困重,像被厚重的潮濕棉被包裹著一樣,失去做事或運動的動力。

情緒波動:由於夏季氣候炎熱,人們容易感到焦躁不安、易怒、情緒波動等,特別是體質屬於肝氣鬱結,容易心情低落的人士,容易因為肝臟的問題而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在中醫學屬於「五行相剋」的表現:肝木剋伐脾胃。所以情緒起伏較大、容易緊張的人士常伴隨胃納不佳、胃痛甚至腹瀉的表現,在炎熱潮熱的天氣下可能更為明顯。

3步預防夏日脾胃病

一、合理飲食,避免生冷食物

夏天的高溫容易讓人口渴,但是過量飲用冰涼的飲料或食用生冷的食物對脾胃不利。中醫認為,脾胃本身有「腐熟」食物的能力,需要「陽氣」去推動成事。但過多的生冷食物會傷害脾胃的消化功能,導致脾胃虛弱。因此,我們應該盡量選擇經過烹煮或是常溫的食物,魚生刺身、冰凍飲料等等則應適可而止,才能有助於保護脾胃。此外,還應避免暴飲暴食和食用過油、過辣、過份黏滯的食物(例如糕點、糯米等等),這些食物由於對脾胃的刺激較大,容易產生濕濁,加重脾胃的負擔。

建議可多選擇屬性平和(既不過份寒涼,亦不偏溫熱)的食物,如薯仔、玉米、豆角、無花果、梅等等(可參考文末附註的夏季食材寒熱屬性表。)同時,適量攝取具有燥濕作用的食材,如薏米、陳皮、扁豆等亦有助健脾祛濕。

二、適度運動,促進脾胃健康

適當的運動對於促進脾胃健康至關重要。夏天可以選擇一些輕度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瑜伽等,有助於活化脾胃功能,增加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運動還可以幫助排汗,適當的戶外運動下獲得陽光照射,使濕氣不易積聚,亦較易透過排汗排出體內的濕氣,減輕脾胃的負擔。但是要注意適度,避免過度疲勞和暴曬,以免對身體造成過度負擔。

三、保持情緒穩定,遠離壓力

情緒波動和長期壓力會對脾胃功能造成負面影響。繁忙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都可能使我們的情緒起伏不定。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放鬆自己,保持心情愉快,例如趁著夏日到海灘散步休息,或是到小店消磨時間,遠離壓力。亦可以通過與家人和朋友交流、閱讀、聽音樂、做瑜伽等方式來紓解壓力,保持情緒的穩定,則有助於維持脾胃的正常功能。

常見問題一、夏日消暑食品可以多食嗎?

冬瓜、西瓜、綠豆湯等等都是夏日受歡迎的消暑食品,有助於清熱解暑,並提供水分和營養,可以適量食用。但如果平時屬於脾胃虛寒體質,容易腹涼、腹瀉、冬天手足不溫的人士,則不建議頻繁進食此類寒涼的食物,否則會加重脾胃虛寒的問題,到了秋冬季節脾胃症狀或會更為嚴重。針對脾胃虛寒體質的人士,建議可在烹煮以上消暑食品的時候適當加入溫補脾胃的食材,以中和寒涼的屬性。例如常見的是在冬瓜湯中加入生薑;在綠豆糖水中加入陳皮、黑糖等等。倘若夏日真的出現胃寒泄瀉的症狀,則應減少進食屬性寒涼食品,改以上文建議的屬性平和的食品為佳。

常見問題二、掠拌小食,例如冷麵、沙律等可以多食嗎?

冷麵、沙律等都是夏日的清爽食品,除了有各種營養價值外,亦有助於消暑和保持身體的水分平衡,可以適量進食。不過,為了避免「生冷」傷脾胃的問題,建議可加入有健胃功效的食材,可參考 清爽不傷胃:懷山藥涼拌小吃 夏日必備 製作有健脾護胃作用的山藥掠拌小吃;在配搭沙律的食材時亦可以考慮加入三色椒、紫蘇葉等偏溫性的食材,以中和沙律本身生冷的特性。

常見問題三、桑拿、汗蒸等排汗法有助祛濕嗎?

上文提到做運動期間排汗可以有助祛濕,下一步就有不少患者曾經有關於焗桑拿、汗蒸等排汗法能否祛濕的問題。實際上焗桑拿和汗蒸的確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的水分,但對屬於濕重體質的人士,祛濕效果則較為有限。

這是由於焗桑拿和汗蒸是一種通過高溫環境刺激身體排汗的方法。在這些療法中,人們進入高溫和濕度較高的環境,如蒸汽房或桑拿浴室,以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並產生大量汗水。這些方法確實可以幫助排出一部分體內的水分,但排出的主要是體內的水分,而非濕氣。

濕氣是中醫學中一種特殊的概念,指的是體內濕濁困阻的情況。「濕」的源頭和脾胃以及外來環境有關。第一、如果脾胃消化功能不良,單純飲水都不能夠運化成為對人體有用的水份(在中醫稱為「津液」),未被運化的水就會變成濕氣,屬於內濕。第二、如果長期處理潮濕的環境,例如長期坐臥濕地,就有可能為外濕入侵。而焗桑拿和汗蒸療法不能解決由脾胃運化不良引起的內濕問題,單純一次性的排汗對於解決外濕問題亦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加上部分用家會追求焗桑拿和汗蒸的「爆汗」效果,但中醫認為汗液本來亦屬於人體氣血的重要部分,大汗出後反而會耗傷人體的氣血,加重脾胃虛弱的問題,所以建議只宜間歇性地使用類似的設施,亦不宜刻意令身體「爆汗」。

相反,透過適量的運動全身的經絡氣血得以活動流通,是天然且無經濟成本的活血祛瘀法。雖然運動亦無直接的健脾胃功效,但和單純靜止等汗出的焗桑拿或汗蒸相比,運動要求自身筋腱肌肉的活動,對刺激脾胃經絡亦有一定的作用,加上運動期間的排汗量亦相對不至於焗桑拿或汗蒸那樣的「爆汗」,因此透過運動處理濕濁問題的效果較為優勝。

附註:夏季食材寒熱屬性表

溫熱性食材平性食材寒涼性食材
生薑、三色椒、南瓜、紫蘇葉、杏子、桃子、車厘子薯仔、玉米、豆角、枝豆、無花果、梅子冬瓜、茄子、青瓜、蕃茄、牛蒡、海膽、枇杷、西瓜

如有其他疑問或想獲取一對一的健康資訊,歡迎透過信箱功能查詢。按這裏了解 信箱的使用方法及回覆情報

參考資料

[1] 《黃帝內經》原文網址:https://ctext.org/huangdi-neijing/cang-qi-fa-shi-lun/zh

error: 文章內容受保護中~Content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