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熟地功效有異 煲湯調補之前要知道的事

學懂分辨生地黃和熟地黃,製作藥膳時就更能貼合個人體質以達到最佳的保健效果。

地黃是中醫常用的養陰補腎藥材,著名的中成藥「六味地黃丸」就以地黃作為主藥來命名。不過新鮮地黃由於炮製方法不同,有生地黃和熟地黃之分,下文將簡稱之為生地、熟地。

生地、熟地的異同

根據中國藥典的記載,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鮮或乾燥根莖。若將新鮮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乾,即為生地。若將生地蒸煮或用黃酒炖煮後曬乾,即成為熟地。在炮製過程中,生地黃中的部分有效成分發生轉化,如生大黃素、生小黃素等含量降低,而熟地黃素、琥珀酸等含量升高[1]。這些轉化導致生地和熟地在性味上有分別,應用時的功效也就有所不同:

生地和熟地的功效有所差異:生地性寒涼而偏於清熱涼血;熟地性溫而偏於補腎填精。由於性味歸經有所不同,生地和熟地的適應體質亦有差異,製作藥膳的時候需要注意。例如體質偏陰虛血熱,容易心煩盜汗的人士適宜選用生地;肝腎虛明顯,容易腰膝酸軟、遺精、月經不調的人士適宜選用熟地。

生地、熟地,還是全都要?判斷選用生地、熟地的體質依據

生地和熟地雖然源頭一樣,但生地偏於養陰清熱涼血、熟地則偏於養陰補血。臨床上宜根據患者體質的壯盛、內熱的程度來考慮應該單用生地、單用熟地、還是生熟二地同用,簡單而言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情況:

一、患者體質壯盛,熱象明顯而出現傷陰的表現,例如有上文提及的煩渴引飲、便秘、夾有瘀斑等血熱問題,可以單用生地清熱涼血,避免血熱的問題進一步煎熬陰血,常用方劑有增液湯、清營湯等等。

二、患者平素體虛,容易腰膝酸軟、疲乏,同時又夾有上述明顯的熱象,則可生地、熟地同用,以達至「補中有清」。常見有二地同用的方劑為百合固金湯、一陰煎等等。

三、患者體虛明顯,消瘦、脈細無力、精神恍惚,即使有面熱、煩渴等熱象,亦宜單用熟地,或者只宜加入少劑量的生地。因為生地「清」的特性有損傷正氣的缺點,如果患者已經一派虛象,就應以補益為主。常見單用熟地的方劑就有上文提及的六味地黃丸,除此之外左歸丸、大補元煎等都是常用的補益良方。

參考歷代醫家對生地及熟地的加減論述,就可以窺見上述的使用特點,例如元末明初的《本草發揮》對生地的描述為:「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多服恐傷人胃氣[2]。」張景岳在其著作《景岳全書》就曾提出「生地性涼,恐滞經絡,宜改用熟地爲妥。」又指「涼且不利于補[3]」,可見生地、熟地在寒溫屬性及補瀉的作用方面都有不同,臨床上醫師會視乎病人體質,結合整體症狀而選用生地、熟地,在同用的時候亦會小心調整兩者的用量,以求恰當地幫助患者恢復健康體質。

脾胃虛弱的人士不宜多服地黃

要注意的是生地、熟地雖然有補益作用,但地黃此藥本身具黏性,經炮製後的熟地黏性更強,有阻滯脾胃的缺點,在中醫稱為「滋膩之品」。部分患者服用含地黃的中藥後容易出現腹脹、腹瀉等狀況,就是脾胃運化失常的表現。如患者本身屬於脾胃虛寒體質,平素容易感到腹涼、大便溏薄不成形等,更應小心服用生地此類偏涼而滯胃的中藥。臨床上醫師會按照病人體質,多以健脾護胃的中藥和地黃相配,「六味地黃丸」中就以熟地配伍懷山、茯苓健脾和胃,令全方滋而不膩(參考 六味地黃丸原用來治療兒科疾病? 閱讀古籍認識中醫名方 了解更多六味地黃丸的用法及方藥特點。)

感冒患者不宜服地黃

感冒初起,或是感冒未清的時候都要避免服用地黃。因為地黃滋補的特性會阻礙身體祛除感冒病邪,中醫稱為「閉門留寇」,今日將病邪困在體內,他日就可能要花較多的力氣才能將外邪驅趕。所以但凡有外感的時候不只要停服地黃,原則上是大部分補益的中藥,例如參類、阿膠等都應暫停,待感冒痊癒後才進行調補。

常見問題一:沒有經過炮製的新鮮地黃可以入藥嗎?功效如何?

新鮮地黃是可以入藥的,但需要謹慎服用。根據中國藥典,沒經過炮製的地黃稱為鮮地黃,其味甘苦,性寒,所以其清熱涼血的力量比生地更強。寒凝血脈,所以鮮地黃又有止血的功效。不過鮮地黃亦因為「寒」的特性,導致其並沒有補益的效果,不宜長期服用。但臨床上如果患者體質壯盛,而又夾有熱毒表現,例如高熱、吐血、身發紫斑等,就可以考慮應用鮮地黃。相反對於血虛有熱的患者,炮製後的地黃會更適合,因其能滋陰補血、養陰生津。

注意,跟生地、熟地一樣,脾胃虛弱及感冒患者均不宜多服鮮地黃。此外,由於鮮地黃性寒,且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孕婦慎用。

常見問題二:六味地黃丸的丸劑和湯劑在功效上有甚麼分別嗎?

六味地黃丸的丸劑和湯劑在功效上基本相同,都是用於滋陰補腎,治療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但丸劑和湯劑在以下方面有一定差異:

一、對人體的起效時間

湯劑藥物直接溶解在水中,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起效較快。丸劑需要經過胃腸道消化吸收,起效相對較慢,亦因此每服丸劑的服用量都比較大(視乎調整丸劑的方法,一般每服建議量為10-30枚丸劑等。)

二、對人體補益的效果

丸劑雖然起效慢,但長遠對人體的補益作用較強,因為中醫認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在補益上往往主張用緩補的方法,以量少但穩定的方式進補,這一點丸劑就比湯劑優勝。

臨床上兩者各有優缺點,中醫多處方濃縮的湯劑顆粒或是飲片中藥,均以湯劑為主,但視乎情況都會建議患者服用丸劑。

常見問題三:用地黃湯適宜配搭哪些食材?

地黃味甘,配搭雞肉或豬肉等煲湯都很合適,會成為鮮味與養生值都很高的湯水。以下推介一道地黃雞湯,所需材料有:(一人份量)

  • 地黃 15 克(視乎體質選用生地、熟地或二地同用)
  • 雞胸肉或雞腿肉 150 克
  • 蓮子20 克(去芯)
  • 生薑 數片
  • 水 約1升

主要步驟:

  1. 將水和雞胸肉放入鍋中,煮沸後去除浮沫。
  2. 加入地黃、蓮子、生薑,以小火煮約1小時。
  3. 當雞肉和藥材煮軟後,加入鹽或調味料調味即成。

如有其他疑問或想獲取一對一的健康資訊,歡迎透過信箱功能查詢。按這裏了解 信箱的使用方法及回覆情報

參考資料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

[2] 《本草發揮》原文網址:https://jicheng.tw/tcm/book/%E6%9C%AC%E8%8D%89%E7%99%BC%E6%8F%AE/index.html

[3] 《景岳全書》原文網址: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23117

error: 文章內容受保護中~Content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