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是一種悄然無聲的「沉默殺手」,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一旦確診,患者便需特別注意飲食,避免進一步惡化。慢性腎病飲食的目的在於減少腎臟負擔,並在保護腎臟的同時,維持身體的營養均衡。那麼,如何能吃得健康又不失美味呢?這篇文章會帶你逐步了解慢性腎病的成因及飲食要點,提供實用的建議和注意事項,讓你的飲食既健康又好味。
快速連結
甚麼是慢性腎病?
腎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廢物並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而慢性腎病是一種腎功能逐漸惡化的疾病,又稱為「慢性腎衰竭」,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如果放著不管,腎功能顯著降低的情況下有可以能出現以下的典型症狀[1]:
- 疲勞和虛弱:通常由於貧血或血液中毒素的積聚所致。
- 排尿變化:頻率增加或減少,尤其是在夜間,或尿液顯得泡沫狀。
- 四肢腫脹:由於腎功能受損,液體滯留可能導致手、腳和腳踝腫脹。
- 噁心和食慾減退:晚期腎衰竭患者隨著腎臟過濾廢物的效率降低,血液中的毒素積聚亦常導致噁心和食慾減退。
- 睡眠障礙:通常由於夜尿問題而加重。
- 皮膚乾燥痕癢:又稱為尿毒性瘙癢,由於毒素積聚所致;此外,慢性腎衰竭患者的礦物質水平(特別是鈣和磷)紊亂,這也可能進一步加劇痕癢感。
- 氣短、呼吸急促:由於肺部液體滯留或貧血所造成。
慢性腎病的診斷標準
根據國際腎臟病協會發表於2024年的指引,慢性腎病可以根據患者的腎小球過濾率和尿蛋白指數去分期[2]:

腎小球過濾率(簡稱為”GFR”)和尿蛋白指數(albuminuria)都是反映腎功能的重要指數。可以看到隨著兩項指數的惡化,慢性腎病的分期亦會慢慢增加。由於腎功能一旦退化就難以透過藥物還原,所以在退化的早期就應該要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以防進展成嚴重的腎衰竭。
甚麼人士容易患上慢性腎病?慢性腎衰竭的高風險族群
慢性腎衰竭主要的風險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過往有急性腎炎史、家族腎病史;其他全身性疾患,例如紅斑狼瘡症、血管炎等,以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吸煙及過量飲酒,都會增加患上慢性腎病的風險。若不加以控制,慢性腎病可能導致貧血、心血管疾病,需長期透析或腎臟移植才能維持生命。定期檢查腎功能、控制血壓和血糖,並保持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對預防和延緩病情非常重要。
慢性腎病患者的飲食原則
慢性腎病患者的飲食需求因疾病階段而有所不同。從早期的腎損傷到最嚴重的腎衰竭階段,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的含氮廢物排泄能力逐漸減弱,對蛋白質和其他電解質的需求也需加以控制,參考國際腎臟病協會的指引,以下是各個分期的飲食原則[2]:
- 第一期:腎損傷或腎功能正常,但需開始監測飲食以維持腎臟健康,例如要特別注意控制血糖和血壓水平。
- 第二期:腎功能輕度下降,建議減少蛋白質攝取。
- 第三期:此階段患者應開始監測飲食,避免高鈉、高磷及高鉀食物,例如香蕉、豆類等等。
- 第四期:腎功能重度下降,需要進行嚴格的低蛋白飲食,並限制鉀的攝入量,以避免過量的毒素積聚體內。
- 第五期:晚期腎衰竭,患者要進行嚴格的尿毒症管理,並嚴格遵從營養師建議的飲食餐單。同時亦可能需要接受洗腎或考慮腎臟移植等腎臟替換治療。(參考下文的常見問題二:甚麼是尿毒症?)

原則一、小心控制蛋白質攝取量
腎臟負責代謝蛋白質產生的廢物,蛋白質攝取過量會增加腎臟的負擔。慢性腎病患者需要適度減少蛋白質的攝取量,但也不能過度限制,以免造成營養不良:
護腎建議:如果每公斤體重的腎病患者攝取多於1.3克的蛋白質,即以體重60分斤的病人為例子,如果當日攝取多於78克的蛋白質便屬於過量。
對於沒有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建議攝取低至中等量的蛋白質(約為每公斤體重的患者攝取0.8克的蛋白質,以體重60公斤的病人為例,每天可以吃的蛋白質量約為48克,換算做食物,大約相當於一份雞胸肉、一隻雞蛋,以及一杯無糖豆漿[3]。
但如果是正在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則可能需要適量增加蛋白質攝入量,因為透析可能導致蛋白質流失,造成肌肉流失的問題[2]。所以研究亦提醒針對肌少症以及處於虛弱狀態的長者,應該增加蛋白質及卡路里的攝入量[4]。
原則二、選擇優質蛋白質
無論腎功能狀況如何,在攝入蛋白質的時候最好選擇優質蛋白質,例如魚肉、雞蛋、豆腐等,這些食物不僅易於消化,還能提供充足的胺基酸去支持日常活動。
原則三、確保熱量充足
慢性腎病患者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因此在限制蛋白質的同時必須保持足夠的熱量,避免身體分解蛋白質作為能量。
護腎建議:選擇高熱量低蛋白的食物,例如玉米粉、蜂蜜等,來補充熱量。
原則四、少鹽少調味、低鈉飲食
鈉的攝取量過高會引起水腫和高血壓,加重腎臟負擔。參考指引,慢性腎病患者每日的鈉攝取量不應多於2克[2]。
護腎建議:
- 在飲食中盡量減少鹽分,使用香草、香料來替代調味
- 避免加工食品、醃漬食品、罐頭食品等高鈉食物
原則五、低鉀飲食
經腎臟過濾後,鉀離子會隨尿液排出,如果腎功能不佳時則容易積聚於體內,而鉀濃度過高會導致心律不整及肌肉無力,影響心臟健康。
護腎建議:
- 避免高鉀食物,例如香蕉、哈密瓜、莧菜、紫菜、乾海帶等等,可選擇蘋果、葡萄、藍莓等低鉀水果
- 不少蔬菜都含有一定份量的鉀,在食用前可先浸泡,在鍋中煮沸後倒掉第一道水,之後才進食
原則六、低磷飲食
慢性腎病患者易出現血磷升高,會導致骨質疏鬆。適當控制磷的攝取有助於保護骨骼健康。
護腎建議:
- 減少進食奶製品和動物內臟,這些食物都富含磷,只宜適量攝取
- 可以用低脂豆腐替代部分奶製品
原則七、適量的水分攝取
慢性腎病患者的水分攝取量應根據個人病情調整。水分攝取不足會造成脫水,而過量則會引發水腫。
護腎建議:
- 分段飲水,可選擇一天中分多次少量飲水,避免一下子大量飲水,以保持體內水分平衡
- 避免含糖飲料:多喝白開水,避免含糖、含咖啡因的飲料,以免加重腎臟負擔
活用護腎藥膳、固本培元
參考國際腎臟病協會的指引,處於第一期至第三期的腎病患者透過生活及飲食作息的調整,都能減慢腎功能下降的速度,但假如狀況惡化至第四期或第五期,則需要考慮腎臟替代治療,例如透析或腎臟移植,到了第四或第五期的階段,腎病患者的飲食限制相對較多,醫師用藥的選擇亦相對較少,因此針對第一期至第三期的腎病患者,中醫藥膳可以發揮的護腎效果較大,而即使腎功能正常,亦可適當應用護腎藥膳及其他中醫療法,固本培元。
第一期至第三期的慢性腎病、腎衰竭,是中醫藥膳發揮的護腎效果的黃金時期。
中醫如何看腎衰竭?慢性腎病的中醫體質分型
中醫學中並無腎衰竭的病名,但由於腎功能下降引起的常見併發症,例如水腫病、尿濁、肺脹病等等,歷代醫書都有記載,而不論是甚麼疾病,只要抓住患者的體質特點進行治療,都有增強體質、改善症狀或延緩惡化程度的幫助。臨床上慢性腎病患者多數有腎虛、水濕停滯,以及瘀血內阻的體質特點。透過補腎利水、益氣化瘀等方法,針對不同體質進行個性化治療,有助穩定腎功能,防止步向第四或第五期的腎衰竭階段。
容易氣喘、易感冒及體力差:腎氣不足
先天性的氣血不足、後天的勞累或飲食不節都是導致腎虛的成因。體質屬於腎虛的人士,表現為自幼體弱、怕冷、女性容易出現月經延後、月經量少等內分泌混亂的表現。
中醫預防及治療對策:
- 節制飲食,盡量選擇經過烹煮的食物,少食生冷食物例如刺身、生雞蛋等等
- 可多食益氣補氣的食材,例如懷山、南瓜等,健脾補腎
- 中醫治療亦以補腎益氣為主,透過提升體內正氣來增強抵抗力。建議可進行針灸、艾灸等補氣療法
腰膝痠軟、明顯怕凍、四肢冰冷:腎陽不足
腎陽不足多數是腎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的,亦有可能是先天陽虛所引致。長期過食生冷食物、過於頻繁的性活動都會加重腎陽不足的情況。主要症狀除了腰膝痠軟、明顯怕凍、四肢冰冷外,可能有尿頻、小便清冷,女性白帶量多,或是男性遺精等表現。
中醫預防及治療對策:
- 盡量選擇經過烹煮的食物,少食生冷食物例如刺身、生雞蛋等等
- 避免下腹部及下肢長期吹風受涼
- 節制房事(研究指成年人一般一星期進行1-3次的性活動都屬於正常和健康的範圍[5])
- 可多食溫補脾腎的食材,例如薑、肉桂等
- 不少補腎穴位例如腎俞穴、命門穴、次髎穴等均位處腰部,建議雙手搓熱後放至腰骶部進行按摩,提升腎臟功能
口乾舌燥、手足心熱、面熱、腰酸頭暈:腎陰不足
飲食中過食辛辣或煎炸食物、過於頻繁的性活動、因疾病或外傷手術導致大出血史(例如女性月經崩漏、產後出血等),或是先天陰虛等等,都會造成腎陰不足的體質。
中醫預防及治療對策:
- 節制飲食,避免過食辛辣或煎炸食物,或進食的時候配搭能滋陰潤燥的食物,中和燥熱的特性
- 可多食滋陰的食材,例如懷山、雪耳、枸杞子等
- 中醫治療亦以養陰補腎為主,常見藥材有生地、熟地,坊間常見的六味地黃丸亦是養陰補腎的經典方劑
- 中醫穴位按摩:睡前按壓位於腳底心的湧泉穴,可促進腎經氣血循環,減少夜間潮熱的症狀
肢體浮腫明顯、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怕冷:陽虛水泛
由於腎陽不足進一步發展而成的體質狀態:腎陽不足無法有效地化氣行水,導致水濕停滯,除了水腫的症狀外,亦可表現為排尿不順,或呼吸短淺、痰涎量多等痰飲問題。
中醫預防及治療對策:
- 盡量選擇經過烹煮的食物,少食生冷食物例如刺身、生雞蛋等等
- 避免下腹部及下肢長期吹風受涼
- 可多食溫陽利水的食材,例如薑、熟薏米、桂皮等等
- 適當利用藥膳湯包泡足,有助溫補腎陽,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
- 中醫治療會在溫補腎陽的同時配合化氣利水的中藥,例如白朮、牛膝、車前子等等
- 中醫穴位按摩:可選擇按摩或艾灸腹部氣海穴、關元穴及水分穴,能增強脾腎功能,有效改善腎虛症狀
面色或唇色黯黑、肌膚現瘀斑、便秘:瘀血內阻
病程長、既往有跌仆損傷或手術史,或是先天虛弱,血液循環不良等等,都會導致瘀血的出現,對人體而言是不良的病理產物。除了面色黯、容易皮下出血外,便秘亦是慢性腎病患者的常見表現,而屬於瘀血體質的患者則更為明顯,臨床上患者多數反映為完全無便意、4-5日才有少量大便排出,同時又有腹部脹實,甚至按下會出現疼痛的表現,屬於瘀血內阻的體質。
中醫預防及治療對策:
- 遵從醫生的指引控制飲水量,切忌因為害怕水腫而刻意減少飲水量
- 建議一週五天,至少30分鐘的運動習慣。運動是零成本的活血祛瘀法
- 有便秘問題的患者,適當順時針按摩腹部,幫助腸道蠕動
- 盡量選擇經過烹煮的食物,少食生冷食物例如刺身、生雞蛋等等
- 可多食活血行氣的食材,例如山楂、黑木耳等等。辛香的調味料,例如辣椒、生薑等亦有行血的作用,可適當利用
- 中醫治療會在補腎的基礎上加入理氣行血的中藥,例如雞血藤、丹參等等
- 中醫穴位按摩:可選擇按摩足踝部內側的三陰交穴,能補肝、脾、腎三臟,促進氣血循環
在改善腎功能的過程中,藥膳可以為腎衰竭患者提供溫和的滋補。以下是幾款有助於補腎的藥膳食譜,適合日常食用來增強體質、緩解腎衰竭症狀。
護腎藥膳推介
一、黃耆枸杞茶
所需食材
- 黃芪 12克
- 枸杞子 6克
- 水 約500毫升
製作步驟
- 黃芪、枸杞子沖洗浸泡約5分鐘
- 將藥材加入水中,煮沸後轉小火煮 15 分鐘,待涼即可飲用
適合人群:體質屬於腎氣不足,容易氣喘、易感冒及疲倦乏力的人士
藥膳特點:黃芪補氣提氣,配合枸杞子滋陰補腎,同時促進體內氣血循環。


二、山藥蓮藕湯
所需食材
- 懷山藥 50克
- 蓮藕100克
- 豆腐50克
- 低鈉高湯500毫升
製作步驟
- 蓮藕和懷山藥切薄片,豆腐切塊
- 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低鈉高湯
- 湯水煮沸後轉小火,煮至各食材軟熟
適合人群:體質屬於脾腎氣虛,容易四肢浮腫、大便軟爛或腹瀉、身體困重的人士。
藥膳特點:山藥和蓮藕都有健脾滋陰的功效,同時亦有收斂的特性,能改善脾腎虛患者的肚痾或軟便問題。此外,這款藥膳湯水熱量充足,低蛋白且低鈉,適合腎臟病患者作為主餐或配餐。
三、杜仲烏骨雞湯
所需食材
- 杜仲 15 克
- 烏骨雞 1 隻(約600 克)
- 枸杞子 10 克
- 生薑 3 片
- 水 約1500 毫升
製作步驟
- 將杜仲用溫水泡洗,烏骨雞去皮剁塊備用
- 所有材料一同放入鍋中,加水,先大火煮沸
- 轉小火煮約1.5小時至肉質軟爛,待涼即可食用
適合人群:體質屬於腎陰陽兩虛,容易腰膝酸軟、既怕熱又怕冷、疲倦乏力的人士。
藥膳特點:杜仲是補腎壯腰的常用中藥,配合烏骨雞、枸杞子滋陰補血,能夠並補陰陽,減緩疲勞。但假如有發燒、鼻水、咳嗽等感冒症狀,則不宜服用。
慢性腎病患者的飲食調整並非難事,只要依據不同的病期調整飲食,避免過量蛋白質、磷、鉀和鈉的攝取,搭配適合的食材,就能吃得健康又美味!而透過護腎藥膳,既能享受生活中的美食,又有助於延緩腎功能的惡化並提高生活品質。我們建議患者在專業醫師與營養師的指導下制定個人化飲食計劃,以獲得最佳的腎臟保護效果。
常見問題一:慢性腎病患者可以食中藥藥膳嗎?
只要經過專業判斷,小心選擇無腎毒性的中藥,慢性腎病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是可以放心食中藥的。不少研究亦反映中藥有助改善慢性腎病患者的症狀及腎功能,例如有研究指中藥黃芪和懷山藥能顯著改善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患者的尿蛋白指數[6]。
至於中藥藥膳,在選擇藥膳食材的時候,只要遵從上文提及的7項飲食原則,亦可以放心服用。研究指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助維持腎功能,預防腎衰竭[7],適當應用護腎藥膳更能延緩腎功能下降的速度。不過要注意的是,不少食材都含有不同的微量營養素,例如補腎的黑豆鉀和磷的含量偏高、祛水腫的玉米鬚鉀含量偏高等等,患者宜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的意見,選擇適合自己的藥膳食材。
還有一點注意事項,就是服中藥的時候很常要連同水份一同攝入,例如中藥飲片需要加水煲成湯劑;顆粒沖劑需要用溫水沖服;丸劑亦建議配合水一同服用。而腎病患者在水份攝入量有嚴格的要求,因此在服中藥的同時,亦要注意一整天的水份攝取不能超出西醫的限制量。
常見問題二:甚麼是尿毒症?
尿毒症是慢性腎臟病患者進入腎衰竭末期的嚴重併發症。當腎臟功能衰退到僅剩15%以下,腎臟無法有效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和毒素,這些物質隨之積聚,便引發尿毒症。患者常出現全身疲倦、噁心、嘔吐、皮膚劇癢、食慾不振等症狀,並伴隨面色蒼白、體重增加及呼吸困難等情況。這種症狀的加重,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備受挑戰,也大幅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當病情惡化至此階段,患者需要考慮腎臟替代治療,例如透析或腎臟移植,以延續生命並改善生活品質。
常見問題三:除了飲食管理,還有其他預防慢性腎病的方法嗎?
調整生活習慣,例如恆常運動、控制體重,避免煙酒等等,都有助降低患上慢性腎病的風險:
建立運動習慣:國際腎臟病協會就建議早期的慢性腎病患者,在心肺活動能力能承受的範圍內,每星期至少進行一共150分鐘的運動[2],運動形式可以是輕度的運動,例如步行、瑜珈等,有助於加速代謝並排除尿毒素。
預防肥胖症,控制體重:肥胖會增加患上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因此建議將身體質量指數(BMI)值維持在18.5至22.9之間。
附註:身體質量指數(BMI)的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2次方。(例如一個重50公斤,身高為160厘米的女士,BMI的計算公式就是:50/(1.6×1.6),即BMI約為19.5。)而衛生署針對香港成年人設定的標準是:
BMI在23.0至25.0 kg/m2 被歸類為超重,而BMI 去到25.0 kg/m2或以上就被歸類為肥胖[8]。
延伸閱讀:中醫授肥胖症防範攻略:打造健康體態
戒煙酒:吸煙者患上慢性腎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近2倍,過量攝入酒精亦會加重肝腎負擔,建議患者徹底戒除。
避免胡亂進補:隨意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及補品可能會加重腎臟負擔,亦不宜自行購買或服用減肥藥、止痛藥等,應在醫師指導下用藥。
定期健康檢查與自我監測:及早發現並管理腎臟健康情況,有助於避免病情惡化,以下項目尤需特別注意:
- 血壓與血糖監控:保持血糖穩定及控制血壓,可有效減少腎臟損傷風險
- 尿液檢查:檢查尿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或血液,可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
- 年度腎功能檢查:包括腎絲球濾過率(GFR)測量,以評估腎臟整體健康狀況,預防慢性腎病惡化
如有其他疑問或想獲取一對一的健康資訊,歡迎透過信箱功能查詢。按這裏了解 信箱的使用方法及回覆情報。
參考資料
[1] Vaidya SR, Aeddula N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Updated 2024 Jul 31].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4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5404/
[2] https://kdigo.org/wp-content/uploads/2024/03/KDIGO-2024-CKD-Guideline.pdf
[3] Ko GJ, Rhee CM, Kalantar-Zadeh K, Joshi S. The Effects of High-Protein Diets on Kidney Health and Longevity. J Am Soc Nephrol. 2020 Aug;31(8):1667-1679.
[4] Piccoli GB, Cederholm T, Avesani CM, Bakker SJL, Bellizzi V, Cuerda C, Cupisti A, Sabatino A, Schneider S, Torreggiani M, Fouque D, Carrero JJ, Barazzoni R. Nutritional status and the risk of malnutrition in older adul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 implications for low protein intake and nutritional care: A critical review endorsed by ERN-ERA and ESPEN. Clin Nutr. 2023 Apr;42(4):443-457.
[5] Charnetski CJ, Brennan FX. Sexual frequency and salivary immunoglobulin A (IgA). Psychol Rep. 2004 Jun;94(3 Pt 1):839-44.
[6] Wang C, Li S, Meng J, Xia M, Bo Q, Ying W. Meta-analysis of Huangqi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and Chinese Yam (Rhizoma Dioscoreae) for Diabetic Nephropathy. Altern Ther Health Med. 2023 Nov;29(8):840-845.
[7] Naber T, Purohit S. Chronic Kidney Disease: Role of Diet for a Reduction in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Nutrients. 2021 Sep 19;13(9):3277.
[8] 香港衛生署 https://www.chp.gov.hk/en/healthtopics/content/25/8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