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蕷丸:虛不受補的良藥【中醫經典名方解析(4) 】

體質虛弱,但一食補品就出現上火、胃氣脹、便秘等等虛不受補的症狀?經典名方「薯蕷丸」特別適合這類虛不受補的人士。本文將從經典原著的角度,解構薯蕷丸的應用特點、中藥的組成,以及背後對於藥膳飲食的啟發,全面探討薯蕷丸的價值與意義。了解清楚自己的體質,才為自己選擇合適的補品吧。

中醫經典名方解析 - 薯蕷丸《金匱要略》

1分鐘閱讀文章重點

  • 薯蕷丸適用於甚麼人?
    氣血陰陽諸不足,患有虛勞病、容易感染外邪的人
  • 薯蕷丸的中藥組方特點:
    • 大補氣血陰陽的藥物:懷山藥(薯蕷)、麥冬、阿膠、乾薑、桂枝、八珍湯
    • 祛邪藥物:桂枝、柴胡、防風
    • 疏導藥物:杏仁、桔梗、白蘞
    • 藥食同源藥物:懷山藥(薯蕷)、大棗、大豆黃卷、神麯、白蜜、酒
  • 薯蕷丸的中藥組方特點和服用法 (以100丸為1劑) 是藥膳精神的體現,對虛不受補的人特別有益

薯蕷丸是出自醫書《金匱要略》的方劑,由21味中藥組成,當中的「薯蕷」聽起來看似陌生,但其實即是現今很常會出現在飯桌上的「山藥」。而《金匱要略》作為中醫經典著作,蘊含了大量智慧。本文將會探究醫書原著對「薯蕷丸」的應用特點和中藥組成,對於現今臨床治療,以及日常藥膳飲食的靈活配搭都有很大的啟發意義,一起探索中醫古方的無限潛力吧!

薯蕷丸源於《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篇》,原文的記載是: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1]。 」

可以看到薯蕷丸是用來治療「虛勞」體質,夾有「風氣百疾」的人士。

甚麼是「虛勞」體質?從原著條文參透薯蕷丸的適應體質

「虛」是身體氣血陰陽不足的意思;而「勞」可以作為病因,亦可以作為症狀特點的統稱。

以病因來說,過度疲勞、勞累、操勞等等,都是造成氣血陰陽虛弱的原因。

而「勞」在醫書中還指代著各種症狀,參考同一篇章《血痹虛勞病篇》,對於「勞」的症狀描述包括:

  • 脈象表現:脈象粗大但按之空虛無力、脈極虛、脈虛而沉、緊小如弦線、脈浮大等等
  • 人體上部的症狀:呼吸短淺、面色白、經常想閉目休息(無精神)、腋下或頸項部結塊生瘡等等
  • 人體下部的症狀:有便意但難以排出、小便不順暢、下腹部脹滿、男士遺精、腰膝酸軟不能走動、腸鳴等等
  • 人體表面的症狀:容易出血(例如容易有皮下瘀斑)、春夏季時手足心熱、煩熱、背部麻木不仁等等

原著中對「勞」作出說明的詳細條文及解讀如下:

引用條文一

「問曰:血痺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困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濇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鍼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1]。」

按意思翻譯為:

學生問道:血痹病是怎樣得來的?仲景答道:多食肥膩、甘甜食物的人,外在肌膚盛壯,但實質內在虛弱,這類人往往不耐疲勞,稍為勞累即易出汗;同時睡眠質素也不好:睡覺時總是翻來覆去,衣被不整就容易吹風受涼,血痹病就是因此而來的。只要寸口脈有微、澀的表現;關脈按之小而拘緊,就知道是本來體虛,又有寒邪凝滯血脈,導致身體麻木不仁,造成血痹病。這時適宜透過針灸引導經絡氣血,令寒邪散去,脈象自然不再拘緊,血痹病就能痊癒。

這裏的「勞」是作為病因的意思,由於疲勞汗出,耗傷氣血而誘發血痹病。

引用條文二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1]。 」

按意思翻譯為:

表面看似沒有病痛的男子,如果脈象粗大但按之空虛無力,就是「勞」的表現;如果脈象按之極虛如無脈,亦是「勞」的表現。

這裏的「勞」指代了大而無力的脈象,以及極虛脈的症狀。

引用條文三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小腹滿,此為勞使之然[1]。」

按意思翻譯為:

男子出現脈象虛、沉、弦的表現,但無怕冷、潮熱的症狀,伴見呼吸短淺、有便意但難以排出、小便不順暢、面色白、經常想閉目休息(無精神),兼見有容易出血(例如容易有皮下瘀斑),以及下腹部脹滿的表現,都是由「勞」而引發的症狀。

這裏的「勞」既有病因的意思,又有症狀表現的意思。除了上文提到的大脈、極虛脈,如果出現虛、沉、弦的脈象都是「勞」表現。之後列舉的一連串症狀都代表著「氣虛」的狀態:中醫認為「氣」是生命力的象徵,有著推動人體活動、固攝和促使氣血、排泄物順利流通的作用,而氣的推動力不足,就導致人們呼吸不順、無精神;固攝能力低下,就導致有出血傾向,面無血色;而氣虛導致氣血、排泄物無法順利流通,就容易有肚脹、排尿困難、有便意但難以排出的「裏急」症狀,是氣虛的表現。

引用條文四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1]。」

此條文是承接住上一條引用的條文的,參考歷代醫家的註解,此條文中「陰寒精自出之『寒』字,當是『虛』字,是傳寫之訛[2]。」

所以將原文讀為「陰虛精自出」,按意思翻譯為:

「勞」這個病,脈象浮大,手足心潮熱而伴見煩躁的症狀。這些症狀在春夏季特別明顯,秋冬就有好轉,是陰虛的表現。由於是承接上一條條文,所以仍然是形容男子的症狀,由於陰虛而出現遺精,腰膝酸軟不能行走的症狀。

這裏的「勞」,脈象表現是「浮大」,與上一條條文的沉脈相反,但同樣屬於「勞」病,和上一條的氣虛不相同,這條是說明陰虛的「勞」的症狀表現。中醫認為人體中氣屬陽;血液、水份、男士的精子和女性的月經等都屬於陰。如果體質偏於陰虛,陽氣就會顯得過量,而出煩熱的表現。春夏季是萬物生長發育的時節,外界陽氣旺盛,人體陰虛的情況會更加肆虐,因此這裏特別提到症狀「春夏劇,秋冬瘥」。以上兩條條文分別說明了人體虛在「陽氣」,以及虛在「陰血」有機會會出現的症狀,這裏以男子作為例子,如果是女性的話,「陰虛精自出」則可以表現為白帶清冷量多的症狀。

引用條文五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1]。」

按意思翻譯為:

年齡五、六十歲的人,本身已邁向老年,氣血虛弱,正常的脈象應該虛弱而小,如果脈象按之粗大就屬於「病脈」,是不正常的表現。年老的人脈大,伴隨脊背部麻木不仁、腸鳴、腋下及頸項等處形成瘰癧癭瘤等症狀,都是由於「勞」病而得來的。

這裏的「勞」亦是既有病因的意思,又有症狀表現的意思。年老的人一般的脈象表現為沉、細、弱等等,是人體氣血開始走下坡的正常表現。但出現「脈大」,是人體陽氣想要往外跑的表現,所以這種脈大多數會是上文所指的「脈大而無力、中空」的狀況。而造成陽氣往外跑的原因,就是上文所以的「陰虛」體質,如果人體陰陽處於平衡的狀態,兩者就能相依相守;如果陰氣虛衰,沒有能力留住陽氣,天性向上、向外的陽氣就會浮越出去,除了表現為「脈大」之外,這裏再特別強調年老人士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症狀,其實是按照中醫經絡理論,分別說明陽氣在往外跑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的三種路徑:

第一種是主要走在背部的太陽經。

古時人們以務農為主,日間背對太陽播稻耕作,所以中醫經絡以背脊、人體表面、皮膚等等為之太陽。如果陰虛不足,背脊的太陽經只有陽氣,卻沒有足夠的陰血去滋養,就會出現麻木不仁的「痹俠背行」表現。

第二種是主胃腸的陽明經。

中醫認為胃有著「腐熟」食物的功能,就像爐火的「鑊氣」一樣,火力夠猛食物才能被好好消化。但如果爐鑊光有火力而沒有油份、水份去滋養(陰虛),就像煮食時乾燒爐鑊一樣,鑊面會傳來「噼哩啪啦」的嘈雜聲音,出現「腸鳴」表現。

第三種是主要走在腋下、頸項部的少陽經。

「少陽」是陽氣「微少」的階段,放到自然規律去理解,「少陽」是夜晚到日頭交替的清晨時分,在一年四季中則代表著春天。由夜晚都日出;由寒冬到早春,這種初初出現的陽氣雖然「微少」,但就像春天萬物萌芽的時期一樣,「少陽」之氣有著很生長發育的能力,但這種「生長」的能力都需要足夠的水份去滋養才能成事。但在年老、陰虛體質的人士身上,少陽經的陽氣沒有陰血去滋養,卻又蠢蠢欲動想要有所「生長」,就容易在腋下、頸項部出現硬塊、瘡瘍等等屬於「鬱結」的表現。

(附註:「馬刀」是「蛤蚌」的一種,由於生在腋下的瘡瘍硬塊多數是「蛤蚌」的形狀,因此這種惡瘡又被稱為「馬刀」;「瘰癧」則是長在頸項的瘡瘍,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淋巴腺結核;「癭瘤」是喉頸部的結塊,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甲狀腺結節。)

以上列出各種症狀的條文其實都在回應引用條文二:「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1]。 」繼「血痹病」之後,這條是說明「勞病」的第一條條文,有著重要的點題作用。歷代醫家在註解這條條文的時候就再補充指「蓋大者,勞脈之外暴者也;極虛者,勞脈之內衰者也[2]。」將「勞」的脈象表現細分成陰精衰弱而陽氣外暴(脈大),以及陰陽氣俱虛(脈極虛)的表現。所以之後的引用條文四、五,列舉的是「脈大」,陰虛陽氣向外跑的表現;引用條文三,列舉的是「脈虛沉弦」,陰陽氣皆虛弱的表現。

所以引用條文二就是總結了「勞」的兩個主要體質。由於核心都是「虛」(陰陽氣血有所不足),所以病又合稱為「虛勞病」。臨床上特別要注意「脈大」的表現,不可以誤以為是「火氣盛」、「濕熱」等實證而選用「下火」、清熱祛濕等等治療方法,加重本身虛弱的體質狀況。只要重按感到空虛無力,就要警剔是虛勞病的表現。

薯蕷丸適合怎樣的「虛勞」人士?

回看薯蕷丸的條文:「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1]。 」

按意思翻譯為:

虛勞病患者各方面都有不足,容易受風邪影響而患上多種多樣的疾病,此時應使用薯蕷丸來治療。

拆解條文,可以理解為薯蕷丸能夠處理以下的問題:

  1. 「虛勞諸不足」:包括上文分析的兩種虛勞體質特點:陰虛陽氣外浮、外暴,以及陰陽氣皆虛。
  2. 「風氣百疾」:中醫的風可以有兩層含意:

一是外來的邪氣:體虛患者特別容易患有外感,這種外感不一定只是常見的傷風感冒,亦可能是風濕、風燥、風溫(急性發熱性疾病,例如上呼吸道傳染病等等),所以才強調「百疾」;

二是內生的風邪:虛勞患者由於陰血不足,虛陽外浮、外暴,容易出現抽筋、痙攣、頭暈等「陰虛風動」的症狀。

這些情況下薯蕷丸會是很好的治療方案:

薯蕷丸方: 

薯蕷三十分;當歸、桂枝、麯、乾地黃、豆黃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參七分;芎藭、芍藥、白朮、麥門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膠七分;乾姜三分;白斂二分;防風六分;大棗百枚,為膏。

右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1]。 

以上就是原文記載的薯蕷丸藥方,總共有21味中藥,再加上蜂蜜製成藥丸,服用時以黃酒送服,每次1粒,總共100粒為一個療程。

薯蕷丸的中藥組成,如何處理「虛不受補」的問題?

臨床上遇到體質虛弱的病人,有時會主動要求醫師處方補氣、補血、補腎、強肝⋯⋯一系列的補益中藥,但同時又會有不少病人反映飲了補湯之後會有上火、胃氣脹、便秘等等俗稱「虛不受補」的症狀。實質這種虛不受補的表現多屬「脈大為勞」的體質:內裏氣血不足,虛弱的陽氣浮越在表面,如果再夾集外來邪氣(例如風邪、濕邪、暑邪、寒邪)等等,此時單純投入一把補藥,就像打仗的時候將一大堆食糧送到城裏,卻沒有足夠的人力去分配、運送給前線的將士。身體消化不了補藥,反而造成了障礙,困住了外邪,同時又無法將外浮的陽氣引導回去體內,於是一食補藥就出現上火、便秘,甚至煩熱、發熱的表現。

要化解這種矛盾表現,需要小心調整補藥的配搭和劑量,而薯蕷丸就是良好的示範:

薯蕷丸裏的八珍湯:大補氣血

八珍湯是著名的補益方劑:由四君子湯(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和四物湯(芍藥、熟地黃(即乾地黃)、當歸、川芎(即芎藭))組成,這八味中藥其實全包進了薯蕷丸裏面,既能補氣,又能補血,處理到虛勞患者氣血不足的情況。

麥冬、阿膠:特別處理陰血不足,陽氣外浮(內風)的問題

虛勞患者因為陰虛、陽氣外浮而出現脈象粗大但按之空虛無力、遺精、手足心熱、腰膝酸軟不能走動等症狀,這種極度陰虛的程度不能單靠八珍湯去處理,需要加入麥冬、阿膠,配合熟地黃這類滋膩的補陰藥,才能藉著大補陰血,令往外浮走的陽氣「黏回」體內,處理「陰虛風動」的內風問題。

麥冬的特別應用:滋陰、清虛熱

《金匱要略》中麥門冬湯就應用了麥冬作為方劑的君藥,除了利用到麥冬滋陰的特點外,亦有清熱生津的效果,能處理虛勞患者出現陽氣向外浮越,導致煩熱、背部麻痹、頸項出現瘡瘍結塊等問題。

阿膠的特別應用:大補陰血

《金匱要略》在婦人病篇選用的溫經湯、芎歸膠艾湯,以及其他篇章選用的黃土湯、豬苓湯等都應用了阿膠,應用到這些方劑的條文中,患者都有崩漏、失血的問題,需要使用阿膠(即是驢皮)這類血肉有情之品,才能有效補血。

乾薑、桂枝:特別處理陽氣不足的問題

虛勞患者亦常見有短氣、精神欠佳、腰膝酸軟等氣虛、推動力低下的症狀,所以除了八珍湯中的補氣中藥,亦加入了乾薑、桂枝兩種溫補、溫通陽氣的中藥:

乾薑的特別應用:回陽通脈、溫陽逐寒

乾薑和平日煮食用的新鮮生薑不同,是經過曬乾或低溫乾燥的薑,辛熱的特性比生薑強,因此多數作為溫補藥物使用。和有助祛風、祛外邪的生薑相比,中醫認為乾薑更有「守而不走」的特性,對於脾腎陽虛,容易肚痾,甚至瀉下未消化食物的人士,有溫補中陽的作用。著名的溫補脾胃方劑「理中丸」就是應用到了乾薑,此外還有人參、白朮、甘草,所以薯蕷丸裏其實又包含了理中丸,處理虛勞患者中焦脾胃陽虛的問題。 

桂枝的特別應用

1 針對虛勞患者感受外來邪氣的狀況:調和營衛、解發外邪

同由《金匱要略》的作者所著,經典醫書《傷寒論》的第一首方劑就是「桂枝湯」,桂枝湯包含了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甘草,五味中藥。桂枝湯的應用狀況是當人們感受到感冒風邪,但身體本來的氣血不足以和外來邪氣一戰到底,於是出現低熱、汗出等「表虛」症狀。而桂枝湯以桂枝命名,因為桂枝能藉著調和體內氣血,解發外來邪氣。

而桂枝湯五味中藥,除了生薑改成了乾薑,其餘全部都在薯蕷丸中使用到。薯蕷丸不用生薑,因為和乾薑相比,生薑傾向「走而不守」,所以生薑驅散外邪的能力比較乾薑優勝,但用在本身已經有虛陽外浮的虛勞患者身上,卻可能會加重手足煩熱等外熱的症狀,因此薯蕷丸裏不用生薑,卻保留了桂枝湯能夠調和營衛、處理虛人感冒的問題。

2 溫通經脈

桂枝的另一作用,反映在《金匱要略》婦人病的溫經湯,或是在虛勞病篇引用的附方炙甘草湯,在這些藥方裏應用到桂枝,不是要處理外感的問題,而是借助桂枝溫通經脈的特性,幫助方裏的補血中藥順利發揮作用。薯蕷丸中除了有八珍湯,亦有上文提及的麥冬、阿膠等滋補中藥,需要配合有溫通特性的桂枝振奮心陽,使血脈通利。

薯蕷丸裏的「去風」將領

桂枝、柴胡、防風:處理「風氣百疾」

上文解釋到「風氣百疾」不一定只是常見的傷風感冒,而是有機會夾雜風寒、風熱、風濕等各種邪氣,這些外來邪氣亦有可能停留在肌膚表面,亦有可能凝滯在筋肉經脈之間。面對多種多樣的外邪,需要不同的中藥去處理:

桂枝:處理在肌表的邪氣

上文關於「桂枝湯」的段落說明了桂枝有助處理邪在表面,有「表虛」體質特點的問題。

柴胡:處理在半表半裏的邪氣

而如果邪氣稍為深入,就需要應用柴胡一藥。《傷寒論》中就有「小柴胡湯」和「大柴胡湯」以柴胡貫名,治療邪氣卡在半表半裏之間的狀況,而柴胡因為能疏散卡在表裏之間的邪氣而成為主藥。在薯蕷丸裏亦有此等用意。

防風:隨著「風氣百疾」而應變

除了薯蕷丸,原著只在《中風歷節病》和《婦人產後病》篇應用到防風,當中處理的症狀特點正是有「風」的問題,在薯蕷丸中亦不例外。歷代的醫書都記載防風為「風藥,治風通用[3]。」,明代醫家張景岳更明確指防風「雖膀胱脾胃經藥,然隨諸經之藥,各經皆至[4]。」所以防風可以走到身體各處,散除各處的風邪。

注意祛風藥的使用法度,避免越服越虛

防風能祛除各種風邪,但和桂枝、柴胡相比,防風升散的力量較強,不少醫家都提醒應用防風的時候要注意使用量和服用時間,過量或長期服用都有發散元氣、耗傷氣血的副作用。臨床應用的時候,如果患者沒有明顯的風重症狀(例如脈浮、頭痛身痛等等),大可減量使用,甚至去掉不用。

桔梗、杏仁:散肺經邪氣,通調周身氣血,令補藥補而不膩

再次引用身體作為城堡的比喻,在和敵人(外來邪氣)打仗的時候,擁有良好的資源運輸鏈是勝負的關鍵。薯蕷丸中一大批補益中藥,加上虛勞患者本來已經氣血不足,無力推動氣血運行順暢,遇上外來邪氣的時候更加會擾亂原來氣血運行的規律。因此猶如糧倉的補益中藥很有可能無法順暢地分配到身體的五臟六腑,甚至會反過來阻滯氣血、堵塞經脈。要避免這種狀況,薯蕷丸中又應用了桔梗、杏仁,作為交通督導員的存在,確保身體氣血能夠順暢地運行:

桔梗的特別應用:開提血氣、散鬱結之邪

《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中都有應用到「桔梗湯」。桔梗湯的藥物組成只有桔梗和甘草,所以薯蕷丸裏面又包含了桔梗湯。原著應用桔梗湯治療肺系症狀,特別是咽乾、咽痛等表現,例如《傷寒論・少陰病篇》記載: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5]。」

在同一篇章記載通脈四逆湯的加減應用中,又提到「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5]

參考歷代醫家對桔梗湯的註解,均認為桔梗的辛味和苦味能開提血氣,散解肺經鬱熱[2]。應用到虛勞患者身上,假如患者感受外邪,桔梗能協助桂枝、柴胡、防風等中藥,將表邪外散;假如患者沒有外感,單純有陰虛而虛陽氣外浮的問題,桔梗「上提」的能力令這種虛熱之邪有出路,對於上文描述腋下或頸項部結塊生瘡等鬱熱症狀特別有幫助。

杏仁的特別應用:配合桔梗疏導氣血、下氣散邪

和桔梗一樣,杏仁能特別處理肺系症狀,有潤肺止咳的功效。例如《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篇》應用了茯苓杏仁甘草湯治療胸痹(胸悶痹痛)、胸中氣塞、短氣的症狀。這些都是包含在薯蕷丸裏的中藥,在此杏仁就有令肺氣下通,緩解胸中氣塞,氣血運行不暢的症狀[6]

杏仁的第二個功效反映在其他丸劑之中:麻子仁丸、大陷胸丸、大黃蟅蟲丸中都有杏仁,這些丸劑裏杏仁配合大黃(瀉下能力較強的中藥),達至下氣逐邪的效果。《景岳全書》亦描述杏仁「降性最疾,故能定氣逆上衝,消胸腹急滿脹痛,解喉痺,消痰下氣[4]」但由於虛勞患者本身已有氣血不足的問題,甚至可能有腹瀉、瀉下未消化食物的症狀,不宜使用大黃耗傷元氣,所以單用杏仁,取其下氣散邪的功效。

白蘞:清解血脈的邪氣,與防風互相制衡

縱觀《金匱要略》和《傷寒論》,薯蕷丸是唯一應用到白蘞的方劑,因此無法從其他條文中參透薯蕷丸用到白蘞的原因。白蘞本身是味苦,性寒的藥物,善長處理瘡瘍腫毒的問題,相傳由於有「斂瘡」的作用,因而得名為「白蘞」。苦寒藥物有剋伐人體氣血的副作用,參考歷代醫家的註解,薯蕷丸裏要加入白蘞,一是配合杏仁斂降氣血;二是借助白蘞解散瘡瘍的特性,而且其植物形態散蔓,猶如血脈經絡,能散除凝滯在血脈的風邪。如《本經疏證》引述:

「金匱薯蕷丸類萃補益以為君,復類萃開結消導以為臣,虛勞諸不足之治,古之人固如是也。獨風氣百疾桂枝以行皮腠,大豆黃卷以行肌肉,防風以行筋骨,柴胡以行腸胃,惟結於血脈間者,不能不用白斂也。任為最輕,職為最下,故其分數殿一方之末[7]。」

薯蕷丸中白蘞的分量確為最輕,列在防風之前,兩者正是相惡的中藥,結合使用藥效有所減低。所以薯蕷丸中應用白蘞,很可能是針對虛勞患者出現「馬刀俠癭(瘰癧)」等風邪鬱結在血脈之間的權宜中藥,配合防風使用,一方面減少白蘞苦寒傷氣的特性,另一方面亦避免防風過份發散元氣(參考上文相關段落:注意祛風藥的使用法度。)

薯蕷丸裏的藥膳影子

薯蕷丸剩下的中藥:包括用量最大的薯蕷,還有麯、豆黃卷、大棗、用來製丸的蜜糖,以及送服的酒,都是日常的食材,亦最能彰顯藥膳飲食的健康益處:

麯、豆黃卷:醒脾健胃,化濕助消化

「麯」,即中藥神麴,由麵粉和其他藥物混合後經發酵加工而製成,有消食積、健胃助運的功效;

「豆黃卷」則是大豆黃卷,由大豆發芽後風乾,再經過清炒炮製而成,有化濕濁的功效。

臨床上中醫會應用神麯去治療胃口差、容易食滯、胃氣脹等消化不良的問題,例如越鞠丸中就加入了神鞠,處理食積問題。但豆黃卷則甚少作為藥物使用,因為不少醫家都嫌棄豆黃卷的散邪、化濕能力不足,普遍會選用蘇葉、藿香等中藥,而不考慮豆黃卷。但對於虛不受補的虛勞患者而言,豆黃卷有助醒脾化濕,促進消化,如清代醫家評註:

「豆黃卷、大豆色黃象中土。浸令蘖生。干而卷之。則其芽性具銳發生氣之勢[6]。」

虛勞患者氣血不足,負責消化和吸收營養的脾胃功能亦必然疲弱,薯蕷丸中使用這兩種食物加工品正能「投其所好」,不只是要利用它們的「藥性」,而是要利用它們本身是食物的特點,幫助脾胃消化中藥,同時日常飲食的食物亦更易於消化和吸收。

大棗、白蜜:健脾補氣、甘甜而容易入口

薯蕷丸雖然而薯蕷為主藥,用量三十分,但大棗的用量亦上百枚!桂枝湯、小柴胡湯等經典方劑都應用到大棗,主要借助其補脾益氣的功效,令身體有足夠的氣血,作為「去風」藥物的後盾。

而大棗第二個功效,是大棗淆成膏狀後配合蜜糖易於製成丸劑。薯蕷丸合共有21味中藥,加上虛勞本身脾胃功能低下,多種藥物混合製成的中藥丸劑可能難以下咽,但這粒「如彈子大」的藥丸中有大棗、蜜糖等甘甜食材,醫師實測味道其實不差,可以慢慢咀嚼都不覺難受。

薯蕷丸的主帥:薯蕷(山藥)

以薯蕷命名,同時亦是用量最重的薯蕷,即是現今在街市買得到的懷山藥。古時稱為「薯蕷」,隨著朝代更替,名稱和皇帝的名字相同,為了避諱才慢慢改名為「山藥」。而後世醫家在研究藥效時發現出產於中國懷慶府地區的山藥品質優良,能作為道地藥材[9],因而得名「懷山藥」,坊間普遍簡稱為「懷山」。

和神麯、豆黃卷的原因相類似,懷山之所以能取代人參、阿膠等著名補品,成為薯蕷丸的主藥,是因為懷山屬性平和,作為食材較能讓虛弱的脾胃「易於消受」。而山藥在日本又有另一名字為「長芋」,長長的生於山中,埋在土裏盡得土地的精華,這個形象特點令懷山特別善長調補五行屬土的脾胃。這對於虛勞病人是非常重要的功效,因為脾胃是後天氣血(營養)的源頭,如果脾胃消化功能欠佳,一味進食鮑參補品身體都會無福消受,但藉由懷山平調脾胃,帶領其他補益中藥、「去風」中藥走入體內,各藥就能發揮作用。所以薯蕷丸以薯蕷貫名,是大有原因的。

現代醫學亦證明山藥含有豐富的多醣、皂苷和植物化學物質,能增強免疫功能,改善腸道健康。

延伸閱讀:清爽不傷胃:懷山藥涼拌小吃 夏日必備 

薯蕷丸的服用方法

原著列明薯蕷丸的服用方法是「空腹酒服」,而且是「一百丸為劑」。這種服藥方法已經是以一個「療程」為單位。

空腹服用,則脾胃易於消化和吸收藥物,避免脾胃因為忙於消化其他食物而無法運化藥丸,造成浪費。

而原著建議以酒送服,是指以黃酒送服薯蕷丸,因為酒有辛通的特性,能促進血氣運行,配合薯蕷丸的21味藥材,有助補益和去風藥物運行周身而發揮作用。如果對酒精過敏或不耐受酒精,可用度數較低的清酒,或是溫開水送服,都有助促進藥效。

薯蕷丸反映實踐藥膳飲食的重要性

以山藥為主帥,再配合各種食材、藥材製成丸劑,結合這樣的服用方式和療程概念,背後提示的意義有以下幾項:

1 藥補不如食補

坊間常有「是藥三分毒」的說法,雖然中藥屬性平和,但部分中藥始終有藥性,不適合長期服用(例如上文解釋的白蘞及防風,都需要互相制衡酌量使用。)所以薯蕷丸選擇以懷山作為主藥,配合其他食材,以養脾胃為首要目標,這點跟藥膳飲食,利用日常屬性平和的食材進行調養是一致的。

2 有形之血不能即生,需要緩補

虛勞患者的「虛」和「勞」絕非一日養成,面對這種氣血陰陽「諸不足」的情況,不能急求起色,需要從脾胃入手,透過平和的食材和藥材滋養胃氣,身體自己才有能力吸收營養,化生氣血。所以薯蕷丸要製成丸劑,一來是方便患者以一百丸為一個療程,可以持續服用;二來是丸劑的藥效沒有煎湯的劑型來的峻猛:丸劑需要脾胃慢慢去消化、吸收,做到緩補的效果。

3 少即是多

部分患者會疑惑:薯蕷丸一百丸為一劑,「等著救命」的人可以靠薯蕷丸來治療嗎?經典著作告訴我們可以,而臨床上薯蕷丸很常被用在惡性腫瘤患者身上,這類患者一般要接受放化療、標靶、手術切除等針對性治療,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亦會壤成氣血不足、放射性治療的熱毒、化療的藥毒堆積體內的複雜體質。如果這個時候急於投入大把補藥,正會出現上文所指的戈「虛不受補」的情況,得不償失。相反,薯蕷丸的應用就像日常藥膳飲食一樣,從脾胃入手,正是這種日復一日、紮實的培補功夫,才能改善虛勞患者長久積累下來的虛損問題。

薯蕷丸的現代應用

除了原著所描述的虛勞症狀,薯蕷丸由於有培補氣血(特別是調養脾胃)、疏散外邪的功效,臨床上多用於處理以下問題:

  • 各種癌症病患,特別是胃癌、肺癌、胰腺癌等等
  • 慢性胃炎、胃潰瘍
  • 老年性衰弱(例如肌少症、肌肉萎縮、肢體不溫、疲倦、記憶力下降等等)
  • 免疫力低下導致的各種症狀,例如反覆感冒、低熱、頻繁出現帶狀疱疹(生蛇)等等
  • 貧血患者,例如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等 
  • 尿頻或排尿不順、遺尿、遺精等等

薯蕷丸雖然是中藥方劑,但背後的應用特點、藥物組成和服用方法,處處反映到藥膳飲食的精神,要預防或改善「虛勞體質」,除了薯蕷丸外,不妨考慮將藥膳飲食自然而然地成為習慣,從調養脾胃入手,持久下去將能收穫滿滿的元氣,預防「風氣百疾」。

如有其他疑問或想獲取一對一的健康資訊,歡迎透過信箱功能查詢。按這裏了解 信箱的使用方法及回覆情報

參考資料

[1] 《金匱要略》原文網址:https://ctext.org/jinkui-yaolue/zh

[2] 《醫宗金鑑.金匱要略註》原網址文:http://tchaa.uncma.com.tw/u5/book12/102.htm

[3] 《本草經疏》原文網址:https://jicheng.tw/tcm/book/神農本草經疏/index.html

[4] 《景岳全書》原文網址:https://jicheng.tw/tcm/book/景岳全書/index.html

[5] 《傷寒論》原文網址:https://ctext.org/shang-han-lun/bian-shao-yin-bing-mai-zheng/zh

[6] 《高註金匱要略》原文網址:https://jicheng.tw/tcm/book/%E9%AB%98%E8%A8%BB%E9%87%91%E5%8C%B1%E8%A6%81%E7%95%A5/index.html

[7] 《本經疏證》原文網址:https://jicheng.tw/tcm/book/%E6%9C%AC%E7%B6%93%E7%96%8F%E8%AD%89/index.html

[8] 《本草備要》原文網址:https://jicheng.tw/tcm/book/%E6%9C%AC%E8%8D%89%E5%82%99%E8%A6%81/index.html

[9] https://www.cmpa.org.hk/%E5%9B%9B%E5%A4%A7%E6%87%B7%E8%97%A5/

error: 文章內容受保護中~Content protected!